秋分養生,陰陽平衡的關鍵時刻
秋分養生,陰陽平衡的關鍵時刻
秋分,二十四節氣之一,寓意「晝夜平分、寒暑均衡」。此時天地陰陽轉換,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。中醫認為,這是一年之中「調和身心」的重要節點。若能順應天時調養,可為秋冬養生打下堅實基礎;若忽略調理,則容易出現 咽喉乾燥、鼻塞咳嗽、便秘口渴、皮膚搔癢、失眠心煩 等「秋燥」症狀,甚至讓抵抗力下降。
🌿 中醫觀點:秋分屬肺,肺主收斂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。」
秋分後,重點在於「養陰潤燥」與「收斂情志」。
• 肺為嬌臟:最怕燥邪,常見乾咳、少痰、喉嚨乾癢。
• 肺與大腸相表裡:一旦肺氣失調,容易便秘或腸道不暢。
• 情志易憂:秋天的肅殺之氣,容易導致情緒低落或憂鬱。
✨ 秋分養生四大方向 ✨
1. 針灸調氣
• 透過針灸肺經、脾經、胃經等穴位,舒緩呼吸不適,改善腸胃功能,調整陰陽平衡。
2. 中藥滋養
• 適度運用沙參、麥冬、百合、杏仁等中藥,潤肺養陰,改善乾咳與口鼻乾燥。
• 體質虛弱者,可配合健脾益氣方劑,預防秋冬易感冒。
3. 食療養陰
• 潤肺食材:白木耳、蓮藕、梨子、芝麻、蜂蜜
• 健脾食材:山藥、紅棗、南瓜
• 建議少吃辛辣、油炸、烤炙之品,以免加重秋燥。
4. 情志調養
• 秋分之時,宜多曬太陽、靜心養氣,避免過度焦慮。
• 運動以緩和為主,如散步、太極、瑜伽,幫助身心舒展。
💡 養生小提醒
• 作息:早睡早起,保持規律。
• 飲水:補充溫水,避免冰涼飲料。
• 呼吸:可練習深呼吸,強化肺功能。
• 保暖:早晚氣溫漸涼,注意肩頸與腰腹保護。
👩⚕️ 醫師叮嚀
秋分是陰陽平衡的節點,把握這段時間調理,能夠有效提升免疫力,預防秋冬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與腸胃問題。透過 中醫辨證、針藥並用、食養結合,不僅能改善秋燥不適,更能讓您在四季轉換之際,保持身心安和、精力充沛。

